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性病。古中国,于五千年前就有这种病,古印度,阿拉伯,希腊,罗马亦然,希波克拉底斯称其为“维纳斯病”。而在西方宗教书籍《利末记》第十五章也有此类说明。在《圣经》的旧约全书中也有关于淋病的描述。
17世纪来, Boswell曾生动地描述了他本人的发病情况,反复感染、并发症及治疗情况。 John Hunter(1728-1793年)认为根据传染的部位可决定疾病的类型,例如淋病是发生在粘膜上,而梅毒下疳则发生在皮肤上。依照这种假想,他将一个淋病患者的脓液移植到自己身上,由于此患者同时患有梅毒,因而John Hunter同时染上了淋病和梅毒,最后死于梅毒性主动脉炎。
到了1879年,奈瑟在显微镜下发现了淋菌的染色法,而完成了淋病治疗法。在此之前,治疗淋病是一筹莫展的,被感染的淋病患者,就用水银疗法控制,但还是会再患,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,以教育论者知名的卢梭,也因为患淋病神经症,而吓得对妓院裹足不前。
在我国,公元前2-3世纪,《黄帝内经素问》载曰:“膀胱不和为癃。”公元二世纪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这样描述淋病的:“小便如浆状,小腹弦急,痛引脐中。”公元7世纪隋朝巢元方在《诸病源候总论》中把淋病分为七淋,即石淋、气淋、膏淋、痨淋、热淋、血淋、寒淋,并把膏淋列为急性淋病,痨淋列为慢性淋病。
解放前,我国一些城市的淋病发病率为20%左右。解放后在1953年早期病人已近绝迹,1960年基本上完成了晚期病人的普查普治,1964年已基本消失淋病。由于淋病是世界各国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,接触者感染率高,潜伏期短,可在短期内病例成倍增长。又由于1976年西非和东亚出现了耐青霉素的淋球菌菌株以来,世界淋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。我国自1975年以后,淋病又死灰复然,病人逐年呈直线增多,是性病主要发病病种。如上海地区性病就以淋病为主,约占90%以上。 |